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信息 > 领导讲话 > 正文

领导讲话

汪劲松同志在2017年暑假干部研讨会暨新学期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8日   点击:[ ]

学校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几个关系

——2017年暑假干部研讨会暨新学期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放假前,张骏同志、黄维同志、炳波同志牵头,其他同志配合,带领发展规划处、学科办等部门和相关学院的教授、院领导一起编制完成了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并按要求报送给了工信部、教育部。国家组织专家委员会对所有高校提交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提出意见。暑假期间,学校又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对建设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上报。国家将最终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具体的建设学科。根据动态管理原则,2020年第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国家要对“双一流建设名单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聚优势力量推动学校关键办学指标上台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因此,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也是一次党课,主要是关于像我们西工大这类国防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几个关系。

一、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多样性和满足行业需求,满足当前需求和引领未来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人才培养多样性和满足行业需求方面。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大学引导学生成长的方向。长期以来,学校按照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的行业目的性很强,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痕迹明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近年来,随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国防军工领域的逐步开放,国防主机院所招聘面向从国防军工高校扩展到国内一流高校,同时对国防军工院校毕业生人数需求逐步下降,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却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享誉全球的教育家、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的理查德莱文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毕业后,仅仅拥有了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的最大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而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的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样的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才具备多种选择的能力,才能胜任不同的工作并更加容易获得成功。因此,我们人才培养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行业需求,而要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挑战。

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引领未来社会方面。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从来都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今后二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必然选择。而人才培养最大的特征是滞后效应,今天上大学的人真正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十年、二十年后,因此,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的各种需求,必须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来审视人才培养定位。

近年来,我们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完全学分制。总体上来讲,实施完全学分制以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转专业的机会,放宽了转专业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专业。据教务部门统计,2014、20152016级共有634名学生实现了全校范围转专业,我相信这对学生成长成才是有利的。比如,提高课程开设数量,大力推行小班授课,一方面提供给学生自主决定所学课程、选择课程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选择权利;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机会,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这些情况都反映出了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变化。我认为,人才培养相当于搞农业,需要深耕细作,培育肥沃土壤,同时还要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培育特定土壤,比如保障水稻生长和玉米生长所需的土壤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农夫用心研究,精心培植,辛勤耕耘。同样道理,我们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进课程改革、实行小班授课就是为人才培养多样化提供条件保障。

看到人才培养向好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工作推动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教育部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关于教授上讲台的问题,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如果我们最优秀的老师都不能给学生授课,那我们又怎么能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上学期,校工会牵头组织的师德师风现状调查显示:44%学生认为教师缺乏满腔热情主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42%学生认为教师只重个人科研,不重课堂教学,教学敷衍应付,教学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30%学生认为教师因循守旧,不愿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同时,仅有29%本科生认为教师对其学习生活情感给予了关心或很关心;仅有13%本科生认为任课教师经常与其进行交流沟通。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问题,现在很多老师还是仅满足于成为书本知识传授的教师。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每位教师完成好书本知识传授只是履行好了人才培养中应当完成任务的三分之一。所以,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主动去适应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

基于外部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我们要辩证处理好人才培养多样性和满足行业需求,满足当前需求和引领未来社会之间的关系,要从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不断审视调整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方式。下一步,学校一方面要在提高学生行业竞争力上下功夫。我们要认真总结为行业需求培养人才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要准确掌握行业内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及时将这些新要求细化分解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竞争力,帮助他们在和其他一流高校学生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比如我们瞄准未来行业总师级人才,正在组建试验班,探索新形势下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前面讲的营造特殊土壤并精耕细作,巩固好学校在行业内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学校要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大学之道,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终生发展、全面成长成才为出发点,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利用好领导力学院等学生素质提升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期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除了成长为行业骨干人才外,还能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体育家、社会活动家。

二、在科研工作导向方面:要处理好承担国防工程项目和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关系。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国家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高水平师资和学生的必然选择。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国防军工的发展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像西工大这样的军工高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都是以从事国防工程项目和完成型号任务指标为目标追求,其特色优势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不可否认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为国家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前沿基础新兴学科的研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成为学校保持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坦率地说,2013年我刚到学校时,就强调学校的科研要高度重视基础前沿,要搞学术,但阻力不小。有同志说这样会影响学校国防军工项目,我也很苦闷,因为我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这两者是对立的而不是相辅相承的。我认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国防军工领域发展层面,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基础前沿新兴学科的研究。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加强基础研究是每所高校担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任的必然选择。从国防军工领域发展来看,国防科工局于2015年发布的《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国防领域前瞻性研究,增加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储备,抢占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制高点的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政策导向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科技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明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高校与企业相比,无论是资金、研发平台,还是工程队伍等其他基础条件保障方面都无特别优势,国防军工型号任务逐步让位于企业的趋势已经初现端倪,这也给军工高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此外,随着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国防军工领域的保护和壁垒被逐步打破,以清华、浙大、上交大为代表的国内其他一流高校正在进入或者已经进入国防军工领域,与我们同台竞技,给军工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还想强调的是国防项目不仅包括国防工程项目,还有国防领域前瞻性研究,只有国防领域的基础研究做得深、做得实,才可能推动工程项目上水平。事实上,国防军工特色不仅指工程特色还包括科学特色。要想继续保持国防军工特色,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没有前沿的学术水平,是很难长久保持下去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国防工程项目,又要潜心抓好前沿基础研究,这也是学校必须长期坚守的科研工作导向。

近年来,学校在协调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可喜变化。比如,2014年一次牵头承担了4项国防973项目,打破了学校10年没有牵头国防973项目的局面,更是国内首个一次牵头承担4项国防973项目的单位。再比如,国家自然基金获批数也在逐年攀升,2013至2016年获批733项,较2009至2012年增长了235项。2017年,首批获得立项208项,连续5年保持增长,且平均资助率都保持在30%以上。此外,高水平论文特别是高倍引论文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只要我们转变了观念,我们是非常有本事、非常有能力取得突破的,但我们还是惯性太大,存在一些问题:我举几个例子一是还有不小比例教师尚未获得过国家自然基金,截止去年12月,我校55岁以下教师中有548人从未获得过国家自然基金,占这个群体的42%。这个问题需要科管部进行分析研究,理清楚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有组织科研做得不够到位,尽管每年都会新增十余项千万级项目,但是整合校内优势资源,以团队作战方式对外争取更大项目的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学校之所以强调有组织地去争取大项目,原因在于大项目都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反映,而且大项目中一定蕴藏着国防科技领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学术价值。三是从重大国防工程项目里挖掘理论问题很少,可以说基本是空白。而这一点在非国防军工高校做得比我们好,这也是为什么国防军工大院大所逐渐倾向与它们合作的重要原因。唐长红院士参加学校一流大学方案评审时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飞院有个工程问题在高校征集解决方案,当时包括西工大在内多所高校参与了竞争,最终是浙江大学的解决方案获得认可并拿到了上亿元的项目,主要原因在于和其他竞争高校相比,浙大除了讲清楚了解决这个工程问题的具体思路,还进一步提出了工程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和学术价值。后来的一年多时间内浙江大学围绕这个工程问题,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第二个故事是毕业生情况,他说过去大院大所特别喜欢军工高校毕业生,因为他们掌握了行业内最先进最前沿的东西,到单位后会给单位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军工高校毕业生到单位后表现出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前沿性远不及大院大所的期望。他认为,这说明学校没有处在最前沿、最先进的位置上。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想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处于有利位置,就必须坚守正确的科研工作导向,否则行业内科研道路会越走越窄,基础研究的路也不会自主地越变越宽。加州理工大学,是世界顶级名校,有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同时其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的研究也享誉世界。很好地说明了强调前沿基础研究与国防工程项目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矛盾的统一体。下一步,一方面学校要理清学校科技体制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科技政策,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广大教师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同志们能进一步主动转变观念,积极适应科技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钻研学术、潜心研究,产生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成果。

三、在学科规划布局方面:要处理好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和学科综合性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服务国防科技事业的大背景下,学科布局有很强的行业需求痕迹,存在学科门类相对偏窄、学科布局失衡,而且偏重工程应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等问题。近年来,每当学校提到要重视前沿基础,要扶持发展人文社科,并适当配给一些资源的时候,总能听到这会影响或削减学校“三航”特色的议论。其实这种现象也很正常,我想起了20多年前清华决定要大力发展理科,加快发展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时,许多清华工科的教授意见不少,理由就是这样会影响清华工科的优势。十几年前北大决定复建工学院并投入资源时,北大文科教授也有这方面的议论。如何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我们是一所大学,而不是行业的研究院,那么学科布局一定要从至少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大家知道,纯工科氛围对学生培养是不利,思维训练不够全面,这就好比单一营养条件下成长的植物远不如丰富营养滋养成长起来的植物长得好、长得壮;另一方面要考虑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支撑因素,就像海面上的冰山,我们看到的是矗立于海面的冰峰,其实在海水下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冰疙瘩给予冰峰支撑作用,否则冰峰可能要不了几天就会因海水侵蚀而融化不见了。学科建设也是如此,露出海面的冰峰就是特色优势学科,下面的冰疙瘩就是支撑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其他学科。按照这个逻辑理下来,如果我们要打造若干个特色优势学科,就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学科给予支撑,因为只有学科面广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产生学科间的综合、交叉与支撑,进而形成特色优势学科。

坚持特色优势学科不简单等同于单一或狭窄的学科布局,学科综合性也不等于抹杀掉特色。因此,辩证处理好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和学科综合性的关系是学科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从国外一流高校发展轨迹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是很难找到一所学科单一或者学科面窄的一流大学,而事实上不少一流大学都是从单一学科发展起来的,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一所以计算机见长的技术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包括计算机、艺术、商学、理学、管理等特色优势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大学;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建校初也是一所从事行业知识传授的技术学院,后来实现了从一所工学院向理工结合的大学转变,再后来创建人文社会科学、斯隆管理学院,变成了一所文、理、工、管多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比如,牛津大学的人文学科是它的传统优势学科,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很快意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和单纯发展人文学科的局限,开始重视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牛津大学不仅仍保持着神学、哲学、法律等人文学科优势,其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也很雄厚且还有强大的应用和工程学科。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以上这几所大学学科发展轨迹强有力地说明了学科综合性与坚持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从国内高校发展现状来看,上月底,青塔公布了今年7月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大家知道,目前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在采用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也明确将其作为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定为发展目标之一。由于ESI数据库每两个月做一次调整,因此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也会定期进行更新。从这次公布的情况来看,北京大学有21个学科入选,位居国内高校首位;浙大、中山均有18个学科入选。此外,清华、中国科学院大学、上交、复旦等8所高校均超过15个学科入选。试想如果这些学校学科单一、学科面窄会有这么多学科入选么?再看看工信部属高校入选情况,哈工大入选10个,北航、北理工入选5个,南航、南理工4个,哈工程和我们入选3个。当然,现在教育界关于ESI的讨论很多,意见不尽一致,但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比如说,统计表明世界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须有1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而我们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目前,学校正在采取两种途径发展学科。一是老树发新枝,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以科学发展为导向、以国家需求为牵引调整学科方向,强化国防特色。特别是要在强化国防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超前谋划具有战略潜在应用背景的学科增长点,在传统学科中挖掘新内涵,打造一批支撑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新兴国防特色学科,这就是老树发新枝。比如学校成立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就是想利用我们长期在无人机研制中积累的深厚底蕴和实力,拓展无人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打造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学校也在根据国家需求谋划三航领域的学科拓展,比如航空拓展直升机、航天拓展卫星、航海拓展海洋工程等学科方向。二是移大树、种树苗,聚焦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超前布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将在未来5年争取培育10左右新兴学科方向。由于我们自身积累不够,底子薄,再加之学科发展有内在规律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长起来,这些新兴学科方向的建设思路不能僵化地照搬传统的建设模式,需要借助外力通过移大树、种树苗的方式来规划建设。移大树方面,比如,黄维同志来到学校后,利用他的学术资源和研究优势,帮助学校拓展有机电子、柔性电子方面的学科;比如,学校成立“先进润滑与密封材料研究中心”,聘请刘维民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就是以此汇聚该领域的优秀人才,着力拓展摩擦学学科方向。种树苗方面,比如,放假前挂牌成立的文化遗产研究院,就是利用学校材料学科优势瞄准文化遗产新兴方向种上小苗;此外,我们前两年通过引进几位杰青而成立的生态环境中心和正在筹建的新媒体学院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拓展新的学科方向。

四、在内部组织模式方面:要处理好学科特征学院和行业特征学院的关系。由于学校发展历史的原因,学校现有学院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我暂且称之为学科特征学院和行业特征学院。学科特征学院比如材料、机电、自动化、理学院等,行业特征学院比如航空、航天、航海学院等。我认为两类学院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二者关系应该是相互协同相互弥补的,这样才能形成学校学科整体发展优势。具体来讲,学科特征学院要更加注重学术前沿、原始创新方面的研究,并将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共享给行业特征学院,促进它们以更高水平服务行业发展。行业特征学院要密切与行业内大院大所的关系,及时掌握了解行业内的重大需求,联合学科特征学院,协同作战,群策群力攻克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难题,并从中挖掘提炼出学术问题供后续研究。同时还要切忌小而全,防止出现肥水不流外人田、武大郎开店等情况,要建立与学科特征学院的联动机制,有效整合资源。

五、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学校走好双一流建设之路的必然选择。我经常讲,我们不能以地处西部、军工保密为借口放弃或者放缓国际化的步伐,真正制约学校国际化进程的不是军工科研背景,而是我们的观念和能力。实事求是地讲,国防军工高校的开放与引进带来的保密上的压力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要大一些,但这绝不是影响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借口。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建校时间不长而又发展迅猛的高校,无一例外地都把国际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建校,通过延揽国际人才、建立国际化管理机制,迅速步入了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3年,我到学校就讲过,用国际化的维度来评价一流大学很简单,如果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愿意和我们一起玩、一起联合研究,一起培养人才,那我们就离一流不远了。当时也要求各学院要在世界范围内选好参照物,并持续跟踪。我想问问各位院长,有多少学院做到持续跟踪了,持续跟踪的学院是否知道在你们所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都在搞些什么前沿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这些年学校的国际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和国外高校的教师互访交流、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起色,特别是成立了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这个西北地区首个中外联合办学机构,对促进国际化的本科生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下午,我和小朋、卫红要去新校区参加首届学生的见面会,而且英方也特别重视,玛丽女王大学校长、副校长专程赶过来参加见面会。从今年招生情况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开了个好头。此外,学校还成功举办了全球伙伴周活动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吸引了数十个国外高校来校参加相关活动,很好地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但是我们国际化道路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与国际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正式官方合作不足50所。再比如,留学生质量问题。目前我们留学生来源国家较为单一。我的观点是留学生质量和学校培养留学生的能力提升需要一个过程,解决留学生质量问题和来源单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个观点,国际化的核心还是在于我们能够培养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而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必须在保持中国特色基础上,参照国际共性标准来开展。比如,教学实行了完全学分制,就为与国(境)外高校实行学分互认、互换打下了基础;比如,与国外高校合作,聚焦世界性难题开展学术研究,就可以使我们的教授建立国际学术地位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也说明,国际化必须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游离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核心任务外、可有可无的点缀。在这里,我还想问,学校有多少教授与国外大学本领域知名教授有良好的实质性合作,比例有多大?如果这个比例能够达到50%,那么我们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应该会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应该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学校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战略,自觉把自己放入国际坐标体系中,将办学置于国际环境之中来考量、来定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搞合作等措施密切与世界公认的一流高校的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关系。这样我们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国际合作处应在推动这些工作方面多花功夫。

同志们,以上就是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希望大家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准确把握好国防特色与一流大学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清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思路。借此机会,我还想强调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在塑造西工大品牌上下功夫。今年,招办推出了2017年“第一封AR录取通知书”,宣传报道后立马成为央视、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一度位列微博热搜榜第3名,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对学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上学期末我利用到哈尔滨参加工信部有关会议的机会到黑龙江招办走访,他们对西工大没有概念,当我把学校情况介绍完后他们肃然起敬,表示这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学。可以说,西工大在行业内形成了品牌效应,但是在社会上名气却还不够响。我认为,塑造西工大品牌需要做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练好内功,按照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标准去把每项工作做好做实,系统推动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次由我校自主研制生产的三个型号无人机参加庆祝建军90年大阅兵就是很好地例证,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好学校工作的新闻宣传点,人人都要有宣传学校的意识,当好学校的宣传员,央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改变和取得的成绩。

第二,要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师资是学校办学的决定性因素,在任何时候,花任何代价去做都不过分。正是因为师资队伍对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在说师资,这次也不例外。先给大家讲两组数据,一是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50人左右,其中本校毕业留校占66%,国(境)外高校毕业来校仅占9%二是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重复计算有139比2012年底多了76人,但是与十三五末需要达到300人的目标还差161人,包括今年在内后面每年得新增40人,这个压力还是蛮大的。梳理世界范围内一流大学不难发现,凡是一流大学必须有相当比例教师来源于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等等,同时也必须有一定数量高层次人才。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提两点要求:一是人事部门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共性问题的研究,从政策、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总体原则;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各学院个性化需求的支撑。二是各学院特别是院长、书记要进一步树立人才意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发现人才、网络人才、用好人才,真正为壮大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出实招、求实效。

第三,要在资源优化配置上下功夫。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需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学校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关系,另一个是要处理好学校内部校院之间的关系。我想,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是学校需要花精力和下功夫去研究和推进的,这里面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向院系放权,向研发团队放权,向领军人物放权。这个政策为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责权利重心下移,推动学院办学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两年,学校实施对外拓展战略,谋划推进三个研究院和特色小镇建设,做这些事情目的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学校长远发展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空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怎么把资源用好,真正发挥它们在推动办学水平提升上的作用。因此,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理清家底,对学校资产做到心中有数,这事我在去年国资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过,这次学校领导班子巡视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时好几位同志也提到这个问题,这说明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好,还有差距。二是建立起资源动态分级调整机制,比如学校层面可以探索基础资源+绩效资源配置模式,学院层面在获得校级合理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研究符合学院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置模式。三是要周期性地对资源使用和产出进行评估,并将其作为后续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同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经济杠杆来撬动资源配置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

今天,我就讲这些内容,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 西北工业大学谁有bet365网址    ICP备案号:陕ICP备05010979    值班电话:88493361  88430010    传真 :88492261    信箱 :npuinfo@nwpu.edu.cn